村落内建筑大多为几百年历史的古民宅,极具明清建筑特色。民居多为三合院,建筑主体多坐西朝东,两侧为厢房或辅房,因地势起伏较大,建筑前后间距极小,且不设院墙。建筑内部门、窗开启一律面向各自院内,有精致的雕刻和绘画;建筑材料为山里的原木、夯土及少量的砖和白灰,保持着天然的本色。建筑基部多为石块,自下而上由大变小,最上部与墙体交界处还有一排卵石横向铺砌、十分平整;上部为夯土墙体,屋顶为小青瓦。从群体布局看,古民居高高低低坐落在狭长的坡地上,因势而造,随周边山势的走向而变化朝向。村内现有龙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郑玉奎烈士故居,古建筑云坞书院、郑氏祠堂等。
下樟村与周边山水环境紧密相接,村落形态完整紧凑,南侧下水口有瀑布飞漱其间,村落空间同时具备视野开阔和封闭幽静的特点。境内通行道路和村居里弄均为卵石铺设,建筑风格古朴典雅。建筑群整体性甚好,加上古寨墙遗址、白云古庙、古山道,千年古树等,历史遗存十分丰富。古村落座落于四周群山环抱之中,中间为河谷地带,有自北向南的岩樟溪穿过;其北侧有行宫社,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庙宇,庙宇北侧为古村北入口,有一百年枫香;西侧为高山,山上竹林掩映着白云古庙和管师仁草庐遗址,并有古寨墙遗址穿行其间;东侧为峡谷,在峡谷和村落之间有一高台平地,好比屏风一样。高台上视野开阔,向西可俯瞰村庄,向东可横看群岭;南侧为悬崖,岩樟溪在此形成瀑布,飞流直下,形成景点明月潭,瀑布与村庄之间有一古樟树,生长在岩樟溪之中,已历千年。可见下樟村形成了“一溪穿村,石桥横卧,巷道纵横交错,建筑高低错落、山势险要狭窄”的肌理形态。
下樟村历史悠久,传统文化丰富,改革开放以来,村民生活普遍提高,公共基础设施显著改善,近年来陆续兴建了通境公路,停车场和环境卫生设施。“农家乐”现已成为下樟村规模化支柱产业,同时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古村潜在价值,逐步建成集观光旅游、休闲健身、美食娱乐为一体的山水下樟。